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這段日子‧之三

[工作:拉扯、等待與等待,放下]

關於在這間房子裡的工作,

我告訴督導說這對我而言是一個「再社會化」的過程,

因為同樣是「新移民」的我從這裡跟著個案們開始一起去認識,

當手上的資源是如此有限時,要如何在這個社會體系下求生存。

從申請失業津貼、房屋補助、食物劵、醫療保險,

沒有孩子的我開始要去考量孩子的托育、註冊學校等問題,

自己也從來沒看過醫生,

但在這兒要學著去約門診,陪個案們去看醫生。

還有加上如何去找修剪樹的公司整裡院子裡那棵枝葉橫生的大樹,

等等諸如此類以前從沒有處理過的生活裡各項細節,

以上是我歸結為考驗「腦力」與「體力」的工作。


而對我而言真正挑戰的其實是更多關於「心力」的工作。

我還記得有一天當他在我面前淚流滿面說著他的故事,

他的悲傷與憤怒強烈的讓我說不出話來,

「如果換做我是你,我也不知道我要怎麼面對」

我靜靜地看著他,過了很久只說了這句話。


還有另一天在接helpline時,

電話那一頭情緒極度不安的他劈頭告訴我,

「妳可不可以找一個聽得懂英文的來?」。

這馬上戳到痛處讓我信心瞬間瓦解,

我都不知道那天自己到底是怎麼回家的。


我們說這間房子裡除了很多的「Trauma」之外,

還有更多的是「Drama」。

shelter讓他們從暴力的環境脫離,

但在這裡卻還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

試著想像你的生活環境是與其他的大大小小家庭一起的,

共用廚房,共用浴室,共同分擔家務,還有許多的規則要遵守。

特別這是一群有許多創傷背景的人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按鈕,

有許多許多的情緒,許多的衝突,許多的「戰爭」。


這就是這個環境的樣貌,但我想強調的並不是這兒的苦與難,

而是在苦與難之上,我所看到每個人生命的姿態。

坦白說對我確實是個磨練,

過程中有很多對自我的認識(或殘酷的批判)。

身為助人工作者很容易就掉入一個「助人」的陷阱裡。

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在與常持法師討論,

如何當一個「無底的垃圾桶」與跳脫我被個案的影響時,

他問起我,你在與你的個案工作時,是抱持著什麼心態?

妳是怎麼去看待他們的? 覺得他們「可憐」、「辛苦」?

他提醒我這些形容詞都還是來自於我自我的評價,

而當我在「幫助」個案時,該釐清究竟是在滿足個案的需求,

還是滿足我自己對於「助人」這份自我成就感與形象的需求?

其實還有更細微的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層次,

可以用這領域常提的「權力」power關係解釋,

我們不可否認的所擁有的一切還是高於個案之上的,

當那份意識或淺意識裡的自我優越感存在時,

其實怎麼樣都會成為工作者「與個案在一起」的阻礙,

也無法真正看見他們生命的力量與可能性。


同樣的又回到禪的觀念,把自我中心放到最小,

「助人」就是「助人」,而不去放大為是「我」在「助人」。

這樣思維的轉換是我在這份工作上撞了一個月牆後得到的救贖,

不但神奇地改善了我工作結束後,

情緒與生活仍時刻牽繫營繞著個案的症狀

(真的是朝思暮想連做夢都會夢到),

更重要的是因為這樣改變了我與他們工作的態度與語言,

所有的信任感因此得以建立。


而身為一個衝衝衝的「行動力女王」Woman of Action

(這是督導給的封號,晚點兒再說從何而來),

這樣的特質讓我在這份工作上短短三個月完成了很多事,

特別是關於孩子的工作(這可能又要寫另一篇了),

但同時也讓我陷入了很多困境。


「對,我們很急著想幫他們完成這個完成那個,

很快的他們有了食物有了保險有了這個那個,

但他們也累壞了,我們則是很快就burn out了」。

shelter督導在這幾個月的過程裡扮演了十分關鍵的角色,

因為她會伸出一隻手拉住我的衣角,

提醒我退後一步"step back",停下腳步去等待與觀察;

「妳要記得讓自己與個案去找到那條屬於他們的路徑,

然後平穩的在這條路上一步一步的往前走」。


"Pathing",需要時間,需要耐心,需要對自己的信任與寬容,

「終究是會走到那個地方去的,只是路徑的問題」H 妳說的是。



那究竟是要走到哪兒去呢?

這可能是我這半年以來問過自己最多的一個問題?

有好幾度我真的覺得自己的生命在這個時候迷了路,

而且像在迷霧裡怎麼都繞不出來。


那是七月底一個天氣很好的星期五早晨,

我在離海邊這麼近的一個機構裡,

結束了關於這份工作第二個階段的面試。


計畫本來就不是這樣的,

在歷經從二月到六月努力投履歷也經歷了幾個面試後,

所有的結果讓我開始朝另一個方向走。

國際學生畢業之後可以申請一年的工作簽證(OPT),

但它的限制是在生效後不允許我失業超過三個月以上,

一方面我還沒有找到正式的工作,

另一方面是我很想到家暴領域的機構累積一些經驗。

後來在shelter找到一份夜間兼職的工作,

而他們同時也應允了我在白天擔任實習生。

但在簽約的那一天,人力資源部主任告訴我這是不合法的,

我不可以同時在機構裡有領薪與無薪的工作,

因此我只能選擇其中一個。

實習比起兼職的工作有更多直接接觸個案的機會,

也才能真正讓我累積到真正的臨床經驗,所以我選擇了後者。


這就面臨了我必須再仰賴父母支持度過這一段日子的壓力,

而我是多麼幸運的擁有一個有智慧又願意成為我無限後盾的媽媽,

在我一度因為做這樣決定而煎熬到極點時,徐媽媽說:

「我給妳這一年的支持,是希望妳好好的去做你想要學想要完成的,

如果妳要浪費時間在那兒焦慮擔心帶給家裡負擔,妳就回來好了!」

就此之後我才真正放下許多負擔開始努力,

原本想說等到shelter工作穩定一些之後,再繼續思考未來的事,

也將找工作的事放在一邊了。


卻在進到shelter工作的第二個星期後的某一天,

我接到了這一通約我面試的電話,當時有些嚇一跳,

因為第一份履歷是二月時寄給他們的,

而後幾個月我有持續的email與打電話追蹤,

因為完全沒有消息,我原本已經要放棄這個機構了。


這是一個心理諮商的機構,我應徵的是兒童與家庭部門的治療師,

第一階段的面試相談甚歡,面試我的督導告訴我我來對了地方,

他們正在發展中國城地方的服務,需要有雙語的工作者。

面談後她告訴我請我回家等候通知第二階段的面試,

我回家後過了兩個星期依舊沒有收到消息,

繼續追蹤之後,她告訴我她還在考量與猶豫一些因素,

甚至還問我有沒有考慮應徵其他機構。

我以為這樣的意思就是「謝謝,再聯絡!」


卻又在三個星期之後,收到了第二階段面試的通知,

一樣是相談甚歡,讓我覺得我就是要得到這份工作了,

面試督導要我再繼續回家然後跟第一位面試的督導follow up。

一樣是一個星期又過去了依然沒有消息,

寫了email與打了很多電話後,她終於回信了,

但信裡只問我有沒有駕照,因為這份工作需要有效的麻州駕照。

我告訴她我沒有,但是請她給我一點時間,我很願意去努力。


對於在台灣只有在駕訓班的停車場轉來轉去一個月駕駛經驗的我,

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也只能告訴自己沒有什麼好怕的!

這兒考駕照跟台灣是不太一樣的,

第一階段要先通過筆試,

取得學習駕駛執照後就可以在有人陪同下上路,

第二階段是路考,是真的在馬路上考!

於是我用了三天看了很多英文交通規則,考了「中文版」筆試,

(聽起來很孬但是就是不想跟自己過不去),

通過後馬上去報名了Driving School,

非常神奇的這裡也有駕訓班,教練車跟在台灣的長的一樣,

唯一的差別就是不是在「停車場」裡練習,而是真的在馬路上開!



練習開了五次車,三個星期後,我真的考到駕照了。

跟我三個禮拜沒有見面,

從聽我要去考駕照到聽到我考到駕照的督導Susan睜大了眼,

直說我是Woman of Action!


而有了駕照是不是就等於有工作了呢?

原本我也是這麼以為的。

我打了個電話告訴面試督導,她說她會與他的主管討論,

然後再給我一個答案,而這個時候已經是八月底了。


當我聽到這個答案,又是兩個星期之後的事了。

過程中一樣持續打電話與email,沒有回應就是沒有回應,

其實走到這裡我真的已經累壞了(還有加上那未來的房子),

我期待的並不是要一個「yes」,

而是只要一個答案讓我可以將懸在半空中的心放下來,

可以繼續往前走。


而在某一天我望著陰霾的天空卻突然可以放下不安,

釋懷著告訴自己:
「有也好,沒有也沒有關係,當下是什麼就是什麼」,

在傍晚時就接到了督導的電話,

告訴我她確定要給我這分工作,

希望我在十天之後參加員工的新進訓練。

聽起來好像終於塵埃落定,一切的煎熬就告一個段落了!


但故事怎麼會就這樣結束呢?

在這十天內,我用最短的時間跟shelter督導談我的離開,

與所有的大大小小個案做關係的結束,

那幾乎耗盡了我所有的能量。

對這間房子有太多的不捨,有許多還想要完成的事,

但我明白當下有許多主觀與客觀條件,

並不允許我去做到所想的那個樣子。

因此期待自己累積更多經驗與成熟度,

有那麼一天,我會再回到這個地方。


而同時我在等著機構的人力資源部與我聯繫,

因為隨著日期一天天接近我卻還沒有收到正式的文件,

而我的面試督導則是在那天告知我完消息,就開始休十天的長假。

就這麼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直到督導休假回來,我才與她聯繫上,

她告訴我因為他休假所以人力資源有些文件沒有辦法簽,

所以她們會將我放在下一個訓練,是在兩個星期之後開始。

而我想現在真的要到那一天,才可以確定相信有工作了。

"Thank you sooooo much for your patient for me"

「謝謝妳對我無比的耐心,對不起這拖了這麼久」

那督導連著對我說了好幾次,我想她也被這麼牛的我給嚇著了。


我終於說完了這一段日子,這麼一段長長長長長長長長的故事。

(寫到這兒我也快要不支倒地了!!)

這幾個月真的有好幾度難過的就快要走不下去,

卻也有說不完的支持與鼓勵才走得已走到這裡,

室友與同學們,台灣的家人朋友,不收錢繼續幫我督導的Susan,

東初與象岡的法師們與朋友們...


而我真的覺得這是菩薩給我的考驗,

考驗我的耐心與毅力,還有把握當下每一刻的心念。

那天看到師父的一句話,我想是說給我聽的吧!

隨時隨地準備著面臨風險,
任何事情發生都不用興奮,不必恐慌,
好的事情很好,不好的事情也不意外,這就叫作「平常心」。



那天看著潮水這樣來了又走,

心裡想著:我的生命接下來要走到哪裡去呢?

就走吧,只要把當下這個腳步走好,就走吧!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這段日子‧之二

[默照禪十:將生命留在現在]


原本想將這一段放在第三天說,

但關於工作的第二天說著說著就說不下去了,

這其實和實際的過程狀態也是相應的。

在過去這幾個月的日子有好幾度跑著跑著就無法往前了,

然後就會去DDRC(象岡禪修中心)

一方面休息,另一方面「逃避」。


直到有一天問起了常聞法師,

是不是可以在八月時上來一段長一點的時間?

後來法師告訴我這個默照禪十可能需要義工。

這次帶領禪十的老師是果谷,師父十分資深的弟子,

很恰巧的是我在出國前到法鼓山上禪堂幫忙,

協助的就是果谷及他帶回去的一群資深的西方禪修者參加的禪五,

這次又再次與他們見面,只不過從台灣到了美國。


禪修本身期待的環境狀態,就是一種全然的放下。

在山裡的象岡是個手機收不到訊號的地方,

十天裡也不被允許使用網路,參加禪修的學員必須禁語,

就是不與人交談,也不跟自己說話。

是一個完全與當下的自己在一起的體驗。




不只是個人內在的平靜,這個信仰的哲學同時強調與外在的和諧,

特別是與自然環境的一體性,象岡有其得天獨厚的外在環境,

或許這也是當初師父選擇將禪修中心建立在這兒主要原因之一。

每天可以與鹿、兔子、土撥鼠等野生動物生活在一起,

對於長久在城市居住的人們有種回歸自然的安寧感。




這個地方長期以來就專門只用做為禪修,

有人說這是另一個讓它磁場更為安定的原因,

你也感覺的到嗎?


好囉,幫象岡打完廣告了,我們再回到這次禪十的體驗。: )

(更多資訊可以參考DDRC網站)

之前在台灣時也參加過幾次的禪七,

但相較當時懵懂的狀態,這十天有很多不同的成長與收穫。


這次我雖然主要的身分是廚房義工,但其實在上山之前與禪十一開始,

就已經把自己的心態調整為同樣來參加禪十的參與者。

除了在廚房的工作時間外,其餘的作息同樣是回到禪堂,

一起打坐、經行,看師父的DVD開示與果谷的討論;

而甚至廚房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練習方法的地方,

這次也遇到兩個相當契合的夥伴Carol與杏儀,

廚房十分安定,每個人恰如其分的在自己與團體的工作上努力。

(這次還挖了寶學會了很多非常可口美麗的蔬食西餐喔!)


剛說到了「方法」,所以就稍微簡單解釋一下什麼是禪修好了。

但只就我粗淺的認識,不牽涉太多義理討論。

禪宗是佛教裡面許多宗派中的其中一個,

禪法重視在生活中的實踐,因此是十分靈活的。

對於所謂的修行者而言,最終的目的是得到真正的智慧,

從一切煩惱,與生老病死的輪迴中脫離;

而其實即使對於一般人而言,

運用禪的方法過生活與處理日常生活裡的各種問題與挑戰,

本身就可以讓我們過的自在平安。


禪修並不只是大家印象中的身體不動坐在那兒,

它也是有許多方法可循的。

聖嚴師父主要傳授「話頭」與「默照」兩種禪法,

我目前在練習的則是「默照」方法。


方法的基礎就是放鬆,時刻感受身與心的狀態,

感覺到緊張等身心狀態,一步一步地放鬆且放下。

師父是這麼解釋默照禪的:

「放下自我執著,是默;清清楚楚的知道,是照。

只要掌握不把自我意識的執著心放進去,

說:我好喜歡、我好討厭、這個真麻煩、那個真有趣,

不要有這些分別執著的心,只是在運作、在活動,

知道正在發生什麼樣的狀況,並且恰如其分的正在處理這些狀況,

不做瞻前顧後的妄想思索,當下什麼便是什麼。」


方法,就是很單純的「覺察」,然後「放下」。

果谷說:「看似簡單的方法,其實往往是最難的」。

這十天裡,生活就是如此的簡單,

走路的時候感受自己的腳步,吃飯的時候一口一口咀嚼,

而在廚房裡,就放在每一個切菜的動作,洗菜時水流過手的感受。

卻在那過程中有好多好多心理的反應,

去看到自己時刻都在往前奔去的心,

看到自己對自己「完美」形象的模塑與攀附,

看到自己對自己不停矛盾的指責;

「這些心理反應,同樣的都是現象,

發現了,就好;看到了,然後讓它走。」

Let it go,and let it go


「將生命留在現在」,

如果你問我這十天後我學到最重要的是什麼?

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發生,

有太多時候我們都活在對過去好的與壞的回憶裡,

以及對未來的期待或擔心不安之中。

仔細觀察後會發現一切事物都是不停不停在變化的,

(這也是我這三個月以來生活的全然寫照,下一篇再繼續說)

而真正可以做的,就是把眼前的每一刻過好。


我還在練習。

而這一天,就先說到這裡了。

我們,好好生活!

2010年9月11日 星期六

這段日子‧之一

太久沒有整理,好像一時之間也不知道要從哪兒開始寫起。

而過去這段日子所經歷的所有,感覺三天也說不完。

(所以就分三天來寫好了 : ) )


[搬家:沒有不能住的地方]

繼續漂泊的生活裡第一件要解決的事就是在那兒落腳,

相較於前幾次搬家的順利,這一次顯得考量很多,波折也很多。

找房子的過程本身就是個煎熬,

每天晚上看Craiglist看到眼睛快要打結,

還有不斷寄email與屋主約時間,Google房子地點,

Shelter工作結束後或週末的時間全用在看房子上,

用了整整兩個星期看了不下二十間房子,

價錢、地點、室友,總是「有一好無兩好」,所以必須不停地取捨,

其間還發生了我因為屋主讓我感覺很不對勁而反悔某間房子,

然後被罵了一頓愧疚的在路邊大哭的事件。


最後,在八月底我搬進了一間「未來的房子」。

什麼是未來的房子呢? 其實用簡單一點的話說就是「工地」。



這房子地點好,環境好,房東是人很好的台灣人,

而看房子時房東告訴我房子將全面翻修,

包含所有客廳廚房浴室設備都換新的,預計九月一號完工。


然而,事情就會是這麼發生,

在八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我從山上禪十回來後,

得知房子整修工程落後很多,還停留在拆除跟裝水電的階段。

但舊的地方租約馬上就到期,也跟朋友一起租好了搬家的卡車,

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就住進了這裡。


目前這整棟房子除了我跟另一個室友暫時待的房間與一間浴室外,

其他的地方都是工地。

在歷經從小鬼屋到杭丁頓848後,

對我而言似乎已經沒有是什麼地方不能住的,

因為總是會有辦法讓它變成能住的。

至少有浴室可以洗菜,把房間的角落變成廚房,

這時候才發現用烤箱跟電鍋就能把所有想吃的菜都煮出來。



或許這樣住工地的經驗也是這輩子極其難得的體驗,

我告訴有些焦急每天都來監工的房東小姐,

我們不用去看哪邊還沒有做好,

每天只要去注意他們又完成了哪些工作,不就會開心不少嗎?

見證從無到有,這樣的過程讓每天都值得期待。

所以請你們也跟我一起期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