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

整理




最近寫文章的速率變慢了不少,

其實並不是特別忙碌,或生活沒有值得記錄之處,

而是告訴自己需要好好整理。


記得敘事治療中,將書寫本身就視為一種治療的方法,

特別是詮釋自己的故事,狀態與感受。

在書寫的過程中,透過自己寫出來的文字,

彷彿是一個跳出「我」的歷程,去觀照這一個人,「情緒」本身。

對我而言,書寫就像是整理內心的抽屜一般,

將一個又一個抽屜拉開,

你可以看見裡頭是混亂的或塞滿雜物的,

將它全倒出來,然後再一個一個分類排好。

我特別喜歡拍照、看相片寫故事,也許就因為那過程中,

能夠看見很多自己內心細微的投射。


我想起老師總說,「要能停留在情緒與感覺」,

要能夠陪伴,能夠談論。

人們總是害怕碰觸這些感覺,更害怕與情緒共存,

特別是負向的如悲傷、憤怒、失落,

當它們出現時,無論是自己的,或者是他人的,

我們總想盡辦法去轉移或者是逃離,

當無法與它們共存,很多的問題與困難就會產生。


而我發現這面對與整理的過程,

需要很多的深呼吸、放鬆,才能夠用一種平靜而沉穩的步調去完成。

並非急於一時觸發的情緒宣洩,而所得的結果只是更多的混亂。


而生活也需要整理,

回歸到單純有序,不假外求的平實,

就不容易跟著外在事物的波動而起伏。

這幾天花了些時間將之前拍的照片整理好。

列了一些電影、書單,

開始去思考剩下十個月的研究生日子,

我想學好的是什麼,而我又會怎麼的過?

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

我的主題


暑修的第一個階段summer1告一個段落了,

七個星期轉眼間就過去,六月也將結束。

得到了第三十三個學分,

意謂著邁過了諮商師養成計畫的二分之一路程。


回頭想想這段時間的學習,發現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春天和夏天的這兩個學期,

在學校內與學校外的體驗,都連結著各自的主題,

也許是自己無意中的計畫,但也許是湊巧。


上個學期的主題是移民家庭,

在多元文化,女性主義課談論的,寫的報告都是這個議題,

中國城的社區中心義工,與家長在工作坊的接觸,

從理論與實際面都圍繞在移民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融合,

以及其所延伸的教養問題。


而這個夏天,所學的是目睹暴力兒。

有時候真的就是一種緣分,

幾個月前社工一姊涵瑜(這樣的稱謂不知道妳還能接受嗎?)

問起我關於目睹兒的文獻與數據,

於是在實習時問了督導相關的資訊,

她告訴我在Boston Medical Center裡有一個關於目睹兒的計畫,

在目前美國研究這個議題的機構中她覺得是最好的。

我上了她們的網站看過後,

發現這好像就是我那一直以來很想學的兒童創傷。

看到她們五月初剛好有個臨床治療的訓練工作坊,

當做沒看見那令我淌血的報名費似的,就勇敢的填了申請表寄出。


兩天的訓練從自我介紹開始,

有許多人從其他州飛來上課,對於走路就能到的我,

不得不讚嘆Boston真是一個學習的好地方。

令我驚訝的是參加訓練的二三十個人中,只有我一個學生,

其餘大部分都是從事相關工作的社工或心理師,

再次證明了我老是還沒弄清楚狀況,就傻傻的衝了就去。


而我發現訓練最重要的收穫,並不是兩天內就讓你變成目睹兒專家,

而是在過程中,聽到了很多的經驗分享,也獲得許多資源的連結。

聽到很多令人不捨的案例,

卻也知道有許多人正在為這些孩子而努力著。

開心地認識了Betsy McAlister Groves,

她親切的與我聊起她兩年前到台灣的演講,

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如她一般溫柔卻有力量。


回來之後,Brief Therapy的研究報告,

我選擇做目睹兒治療的這個主題。

讀了大概二三十篇paper後,心裡才有大致的架構,

告訴我為什麼這些孩子這麼需要幫助,

有什麼方法可以用來幫助他們,

但離我真正去做,似乎還有很長的路。


之後又與督導討論起這個議題,

她告訴我機構裡有不少孩子都是目睹兒,

但他們的家長如同多數處在家暴環境的受害者,

不見得願意或能夠揭露這樣的事實。

而我既然對這個議題有興趣,希望當我下學期開始正式實習時,

可以開幾個這樣的個案,嘗試與孩子及他們的家庭一起工作。


但同時督導卻又提醒(警告)著我,

我以後沒有辦法只接這樣類型的個案。

她說當她還是個實習生時,在一個家暴的中途之家(shelter)工作,

其中有兩個心理師,之後一個本身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另一個則是離開這個領域並發誓再也不踏入。

(看來心理師真的是一行很危險的工作,有沒有?)


督導說我們都知道這些孩子很需要幫助,

但創傷並不是我們全然可以承擔的。

也許必須在等我年紀大一些,再成熟一些。

有穩定的生活,不像現在這樣還在漂泊,

有穩定的關係,可能是個很愛我的丈夫,或有其他的支持系統。

我才有能量去做這份工作。


我把她的話,放進心裡。 我依舊希望能繼續往這條路前進;

而我也明白,我必須學會讓自己過得更好,更安穩,

找到一棵大樹,成為一棵大樹,我才會有力量去照顧更多小樹。

被雨緊抱的城市



已經數不清這是第幾個下雨的日子了。

原本要用「被雨困住的城市」來形容她,

但我本來就很喜歡雨天,

而且其實這是我覺得這個城市最美麗的時候,

細細小小的霧雨就這麼緊緊擁抱每一棟建築物,

特別是走在紅磚老房子夾道的街道裡,

總覺得這才是她該有的樣子。



我在雨中走過了通往Charlestown的鐵橋,

沿著地上的Freedom Trail 紅線,

到了到處還留有獨立戰爭空氣的查爾斯城。



這個地方隨處可見公園與雕像,

紀念在獨立戰爭中英勇殉職的殖民地人們。







在昏暗狹小的空間中,

蜿蜒而上兩百九十四階階梯,

到了Freedom Trail的起點,Bunker Hill Monument,

這個紀念塔的最高層。







從狹小的窗戶裡俯瞰整個大Boston地區,

從這個角度看城市,有很不一樣的味道。



「這個紀念碑隨著歲月的流逝依舊矗立著,

他提醒著我們有一群人曾為了要掌握他們命運而奮鬥著,

他們願意犧牲自我,只為了爭取能夠獨立自主的權利。」






跟著不停落下的雨水繼續走到了海港旁,

這兒有一艘全美現存最有歷史意義價值的軍艦,

U.S.S. Constitution。



帥氣的軍官介紹著他兩百年前的英勇戰績。

登上甲板走入船艙,

體驗想像著當時軍人們的生活。






而兩百年前,

雨水也是這樣地緊緊包圍這個地方嗎?

除了值得紀念的戰爭,

他們的生活是如何被留下來的呢?



在這個下著雨的午後,

我在這個城市走著,

靜靜聽著她說起關於她的故事。




[後記] The Freedom Trail 自由之路



Freedom Trail 緣起於1951年,

Old North Church的教堂祭司Bob Winn向報社記者提出的構想,

這條路線上連結了Boston最重要且著名的歷史景點,

因此遊客來到城市時,只要沿著地上的紅磚(紅線)一直走,

就能夠不擔心迷路,一次造訪這些城市最值得一看的地方囉!

2009年6月11日 星期四

五年之後。



"我所有的何彷 何必 何其榮幸" ,她說。


謝謝妳林虹汝,還有我愛妳。

我想這世界並不是每個人能夠理解究竟她的文字和音樂,

曾填補或帶來些什麼?

那天仔細想想,或許因為在我們之間,

因她而起的共鳴及那些個互相擁抱的時光,

是生命中多麼難得的真實,你我心裡清楚明白。


那天早晨走在有些涼意的霧雨中,

這個問句清楚的浮現,

「五年之後的妳是什麼樣子的?」

這個星期兩個治療不約而同鎖定焦點解決,

自己為是的我當下總覺得寫信給五年後的自己,

是一個有些矯情且用到爛的技巧,

卻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會很快在自己的生活中發酵,

而且就硬生生地擋在眼前。


但引領自己思考的並不全然是對未來的計畫或理想,

更多的是對目前生活與關係的質問。

如果五年之後你想要自己是那個樣子,

眼前對你而言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

可不可以分清楚,然後坦然以對?

你沒有辦法貪心地想要照顧到每一件事,每份與人的關係,

但並不是用犧牲兩個字來形容,

而是就讓生命的流往前走,帶不走的,讓它停在該留的地方。

既然是流動的,

曾經讓你覺得辛苦難熬的只是過程,

有一天也會停留在某個過去的時空。



把某個裝滿連結的我的最愛檔案夾從電腦移走,

開始去跑步,看書,

一個人或與一群人在城市中行走,

學著心平氣和,不煽情且誠實點去看待自己。


認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