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修的第一個階段summer1告一個段落了,
七個星期轉眼間就過去,六月也將結束。
得到了第三十三個學分,
意謂著邁過了諮商師養成計畫的二分之一路程。
回頭想想這段時間的學習,發現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在春天和夏天的這兩個學期,
在學校內與學校外的體驗,都連結著各自的主題,
也許是自己無意中的計畫,但也許是湊巧。
上個學期的主題是移民家庭,
在多元文化,女性主義課談論的,寫的報告都是這個議題,
中國城的社區中心義工,與家長在工作坊的接觸,
從理論與實際面都圍繞在移民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融合,
以及其所延伸的教養問題。
而這個夏天,所學的是目睹暴力兒。
有時候真的就是一種緣分,
幾個月前社工一姊涵瑜(這樣的稱謂不知道妳還能接受嗎?)
問起我關於目睹兒的文獻與數據,
於是在實習時問了督導相關的資訊,
她告訴我在Boston Medical Center裡有一個關於
目睹兒的計畫,
在目前美國研究這個議題的機構中她覺得是最好的。
我上了她們的網站看過後,
發現這好像就是我那一直以來很想學的兒童創傷。
看到她們五月初剛好有個臨床治療的訓練工作坊,
當做沒看見那令我淌血的報名費似的,就勇敢的填了申請表寄出。
兩天的訓練從自我介紹開始,
有許多人從其他州飛來上課,對於走路就能到的我,
不得不讚嘆Boston真是一個學習的好地方。
令我驚訝的是參加訓練的二三十個人中,只有我一個學生,
其餘大部分都是從事相關工作的社工或心理師,
再次證明了我老是還沒弄清楚狀況,就傻傻的衝了就去。
而我發現訓練最重要的收穫,並不是兩天內就讓你變成目睹兒專家,
而是在過程中,聽到了很多的經驗分享,也獲得許多資源的連結。
聽到很多令人不捨的案例,
卻也知道有許多人正在為這些孩子而努力著。
開心地認識了Betsy McAlister Groves,
她親切的與我聊起她兩年前到台灣的演講,
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如她一般溫柔卻有力量。
回來之後,Brief Therapy的研究報告,
我選擇做目睹兒治療的這個主題。
讀了大概二三十篇paper後,心裡才有大致的架構,
告訴我為什麼這些孩子這麼需要幫助,
有什麼方法可以用來幫助他們,
但離我真正去做,似乎還有很長的路。
之後又與督導討論起這個議題,
她告訴我機構裡有不少孩子都是目睹兒,
但他們的家長如同多數處在家暴環境的受害者,
不見得願意或能夠揭露這樣的事實。
而我既然對這個議題有興趣,希望當我下學期開始正式實習時,
可以開幾個這樣的個案,嘗試與孩子及他們的家庭一起工作。
但同時督導卻又提醒(警告)著我,
我以後沒有辦法只接這樣類型的個案。
她說當她還是個實習生時,在一個家暴的中途之家(shelter)工作,
其中有兩個心理師,之後一個本身都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另一個則是離開這個領域並發誓再也不踏入。
(看來心理師真的是一行很危險的工作,有沒有?)
督導說我們都知道這些孩子很需要幫助,
但創傷並不是我們全然可以承擔的。
也許必須在等我年紀大一些,再成熟一些。
有穩定的生活,不像現在這樣還在漂泊,
有穩定的關係,可能是個很愛我的丈夫,或有其他的支持系統。
我才有能量去做這份工作。
我把她的話,放進心裡。 我依舊希望能繼續往這條路前進;
而我也明白,我必須學會讓自己過得更好,更安穩,
找到一棵大樹,成為一棵大樹,我才會有力量去照顧更多小樹。